[苏瓷]老胶卷

当俄将那个年老的铁皮盒拿到瓷跟前时,瓷还不相信这就是那罐胶卷。而俄将它打开,把它塞进老式放映机里的时候,瓷才苦涩地笑了笑。

“他当年亲口告诉我扔了的。”瓷看着有些模糊的彩色画面,它并不鲜艳有那个年代一般的朴实。也可能是太过久远,即便保存的影像完好,但却又像记忆一样难免褪色。

“他对这东西挺上心的。”一直沉默的俄忽然开了口,“我找了半天才在一个小型冷藏柜里找到它。”“是吗……”瓷想起自己去找他的那年,当他开口询问的时候,刚问到开国大典的时候,那个人便打断了他话:“早就丢了,你真那么天真的以为我会替交恶的国家好好保存他们的东西?”于是瓷也没再说什么,只是冷笑一声”也是,劳烦苏联先生替我保存那么多年了。”随后便转身离去。他不是没捕捉到苏在说完那句话后眼底的愣怔与后悔。可又有什么用呢?他们已经到现在了,难道还会在意新的伤痕吗?

画面仍然继续播放着,俄告诉了他这部纪录片的名字——《中国的新生》,正是第二集,天安门城楼庄严,广场上无数红旗翻飞涌动,当年他和苏并排站着,他欣喜地望着眼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,激动地转过头去看他的老师,左眼的红色渐渐被金色代替,璀璨的四颗星星刻上他的眼底:“老师,怎么样,新中国的国旗,好看吗?”苏笑着回答:“很美。”

那时他还比苏矮一个头,那时他还说要苏联与他第一个建交,那时他还天真,所以才会与他相约直到永远。

瓷早就问过苏,为何要拍如此多的新中国的街景。

“您想来随时可以来嘛”他如此说道。苏调好相机的焦距,转过头笑着说:“这是一份物,我打算把它们做成一部纪录片——记录你的新生。”他顿一下,接着道:“但还不能太早给你,等你六七十周年的时候吧,到时候我们一起重温,顺便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潜力,是否七十年便能改天换地。”“您放心吧!”瓷如孩子般拍拍胸口,“一定会比您想的还要厉害!”“那你可要记得为我留一台放映机,要是发展得太快,这礼物看不成可怎么办。”“肯定会的,我会一直记着,因为………

“这将是我们的见证。”

瓷喃喃将这话说出口的那一刻,才发现鼻尖早已酸涩,他赶忙环顾四周,好在俄早已离开,只剩影像在墙壁上闪烁着,解说在房间中响着:“这当年苏联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——《中国的新生》………”瓷想起上一回俄带来的1950年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签订时发表的真理报,想起俄带来的上一个铁皮盒:“这东西一直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,但我想应当拿给你看看………”而当瓷打开盒子的那一刻,里面的东西久久令他无言。那是一沓厚厚的肖像画,有瓷在台上发言的,有在会议上埋头记笔记的,有在做题时认真思考的。有他的笑,有他的怒。“这家伙不懂表达,我小时候也是,长大后也是,每次说些感情话时都干巴巴的,白俄不只一次跟我说他就是个钢铁脑袋——直来直去的。但我们都能感觉到他很爱我们。所以尽管现在再怎么不想承认,但那时我是真心敬仰他,将他当作我的父亲的。”瓷的眼前瞬间播放起他们的一切,就像在放一部有些老旧的记录片,记着他们的第一次相遇,第一次拥抱,第一次亲吻,第一次争吵,记着他们的亲密无间,也记着他们的相顾无言。也同样,忠实地记忆着他们的离别。

说是纪录片也许也有些不妥,这更像是一部电影,里面难免承载着一些美化主观在里面,而他将是这场电影唯一的观众,把记忆的胶卷一次又一次放进眼前,直到这胶卷彻底损坏的那一天。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早已死的死,散的散,于是这段回忆也剩他一人重复着,怀念着。直到红旗插遍全球的那天,

是否便能再次见到……

纪录片早就放完了,房间里静悄悄的,所以瓷将胶卷取出的声音格外刺耳。

“我一直记着,直到现在……留着这台老式放映机,留着你来过的所有痕迹。”他叹口气,“所以我们的理想我永远不会忘……是你为我指明了前路,它会一直闪耀,直到它的光芒照遍全球。”

他是他栽下的种子,也必将长大,于是接过他们的所有走下去。

那台老式放映机将永远在那里,那罐胶卷也一样。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变得更加古老,可也会永远忠实地执当俄将那个年老的铁皮盒拿到瓷跟前时,瓷还不相信这就是那罐胶卷。而俄将它打开,把它塞进老式放映机里的时候,瓷才苦涩地笑了笑。

“他当年亲口告诉我扔了的。”瓷看着有些模糊的彩色画面,它并不鲜艳有那个年代一般的朴实。也可能是太过久远,即便保存的影像完好,但却又像记忆一样难免褪色。

“他对这东西挺上心的。”一直沉默的俄忽然开了口,“我找了半天才在一个小型冷藏柜里找到它。”“是吗……”瓷想起自己去找他的那年,当他开口询问的时候,刚问到开国大典的时候,那个人便打断了他话:“早就丢了,你真那么天真的以为我会替交恶的国家好好保存他们的东西?”于是瓷也没再说什么,只是冷笑一声”也是,劳烦苏联先生替我保存那么多年了。”随后便转身离去。他不是没捕捉到苏在说完那句话后眼底的愣怔与后悔。可又有什么用呢?他们已经到现在了,难道还会在意新的伤痕吗?

画面仍然继续播放着,俄告诉了他这部纪录片的名字——《中国的重生》,正是第二集,天安门城楼庄严,广场上无数红旗翻飞涌动,当年他和苏并排站着,他欣喜地望着眼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,激动地转过头去看他的老师,左眼的红色渐渐被金色代替,璀璨的四颗星星刻上他的眼底:“老师,怎么样,新中国的国旗,好看吗?”苏笑着回答:“很美。”

那时他还比苏矮一个头,那时他还说要苏联与他第一个建交,那时他还天真,所以才会与他相约直到永远。

瓷早就问过苏,为何要拍如此多的新中国的街景。

“您想来随时可以来嘛”他如此说道。苏调好相机的焦距,转过头笑着说:“这是一份物,我打算把它们做成一部纪录片——记录你的新生。”他顿一下,接着道:“但还不能太早给你,等你六七十周年的时候吧,到时候我们一起重温,顺便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潜力,是否七十年便能改天换地。”“您放心吧!”瓷拍拍胸口,话语尾调轻快的上扬,“一定会比您想的还要厉害!”“那你可要记得为我留一台放映机,要是发展得太快,这礼物看不成可怎么办。”“肯定会的,我会一直记着,因为………

“这将是我们的见证。”

瓷喃喃将这话说出口的那一刻,才发现鼻尖早已酸涩,他赶忙环顾四周,好在俄早已离开,只剩影像在墙壁上闪烁着,解说在房间中响着:“您现在看到的是一段非常珍贵的影像,1949年12月21日,几个苏联摄影师在北京记录下了这些画面………”瓷想起上一回俄带来的1950年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签订时发表的真理报,想起俄带来的上一个铁皮盒:“这东西一直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,但我想应当拿给你看看………”而当瓷打开盒子的那一刻,里面的东西久久令他无言。那是一沓厚厚的肖像画,有瓷在台上发言的,有在会议上埋头记笔记的,有在做题时认真思考的。有他的笑,有他的怒。“这家伙不懂表达,我小时候也是,长大后也是,每次说些感情话时都干巴巴的,白俄不只一次跟我说他就是个钢铁脑袋——直来直去的。但我们都能感觉到他很爱我们。所以尽管现在再怎么不想承认,但那时我是真心敬仰他,将他当作我的父亲的。”瓷的眼前瞬间播放起他们的一切,就像在放一部有些老旧的记录片,记着他们的第一次相遇,第一次拥抱,第一次亲吻,第一次争吵,记着他们的亲密无间,也记着他们的相顾无言。也同样,忠实地记忆着他们的离别。

说是纪录片也许也有些不妥,这更像是一部电影,里面难免承载着一些美化主观在里面,而他将是这场电影唯一的观众,把记忆的胶卷一次又一次放进眼前,直到这胶卷彻底损坏的那一天。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早已死的死,散的散,于是这段回忆也剩他一人重复着,怀念着。直到红旗插遍全球的那天,

是否便能再次见到……

纪录片早就放完了,房间里静悄悄的,所以瓷将胶卷取出的声音格外刺耳。

“我一直记着,直到现在……留着这台老式放映机,留着你来过的所有痕迹。”他叹口气,“所以我们的理想我永远不会忘……是你为我指明了前路,它会一直闪耀,直到它的光芒照遍全球。”

他是他栽下的种子,也必将长大,于是接过他们的所有走下去。

那台老式放映机将永远在那里,那罐胶卷也一样。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变得更加古老,可也会永远忠实地执行着它们的任务。

记着那古老且青涩的爱恋与离别。

 

从wb搬过来啦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没有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