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一碗海龟汤,开开胃,(´∀`)♡。
主演人物:苏,南,德三。
地点:天堂。
2025年2月1日写。
第一个谜面(苏提出)
一个人在仓库里清点炮弹,数着数着突然哭了。
(提示:仓库在1948年的贝尔格莱德,炮弹上印着“CCCP”)
第二个谜面(南斯拉夫提出)
一群人在广场上唱国歌,唱到一半突然互相开枪。
(提示:他们都是南斯拉夫人,唱的是同一首《嗨,斯拉夫人》)
第三个谜面(德三提出)
一个士兵守着碉堡,子弹打光了也不肯投降,直到看见对方举的旗帜,突然放下了枪。
(提示:1945年5月,柏林;那面旗帜是他曾宣誓要消灭的“敌人”的标志)
第一个谜题对应的历史梗
1948年,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彻底破裂,两国从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亲密盟友,变为因意识形态分歧公开对立的“敌人”。那些印有“CCCP”(苏联缩写)的炮弹,本是苏联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援助,象征着昔日的合作与信任,却在关系破裂后可能成为潜在的“威胁”,这种从“友”到“敌”的反转,是历史留下的荒诞与无奈。
第二个谜题对应的历史梗
《嗨,斯拉夫人》作为南斯拉夫国歌,曾是国家统一、民族团结的象征。但1991年起,南斯拉夫联邦解体,塞尔维亚、克罗地亚、斯洛文尼亚等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,随后爆发了长达数年的内战。曾经同唱一首国歌的同胞,因国家分裂、民族矛盾站到对立面,兵戎相见,国歌的旋律成了分裂悲剧的残酷注脚。
第三个谜题对应的历史梗
1945年5月,苏联红军攻克纳粹德国首都柏林,纳粹政权覆灭。二战中,纳粹德国将共产主义视为头号“敌人”,德军士兵曾宣誓要消灭苏联及“红色势力”。但当举着红旗的苏联军队出现在柏林街头时,意味着德军坚守的政权已崩塌,他们曾誓死对抗的“敌人”最终胜利,这种现实与誓言的颠覆,让抵抗失去了意义。
云层织成的圆桌旁,苏指尖的伏特加蒸腾起白雾,在空气中凝出短暂的冰花。南斯拉夫转着手里的玻璃珠,那是从萨拉热窝废墟里捡的,阳光透过珠子,在桌面上投出细碎的光斑。德三面前的黑咖啡早已凉透,银质党徽在杯沿映出残缺的影子。
“来个新的。”苏把酒杯往桌上一磕,冰碴落进杯底,“一个人在仓库里清点炮弹,数着数着突然哭了——为什么?”
南斯拉夫的玻璃珠停在掌心:“炮弹是坏的?”
“不是。”苏的拇指摩挲着杯壁上的红星,“数量对得上,型号也没错。”
德三的目光落在桌面的光斑上,像盯着地图上的坐标:“他想起这些炮弹本该打谁?”
“接近了。”苏往杯里又丢了块冰,“提示:仓库在1948年的贝尔格莱德,炮弹上还印着‘CCCP’。”
玻璃珠突然从南斯拉夫指缝滑落,在桌面上滚出清脆的响:“因为那年之后,这些炮弹的‘自己人’,成了‘敌人’?”
苏没接话,只是仰头喝了口酒,喉结滚动的弧度像越过乌拉尔山的寒流。
南斯拉夫弯腰捡起玻璃珠,光斑在他手背上晃:“换我。一群人在广场上唱国歌,唱到一半突然互相开枪——为什么?”
德三的咖啡勺碰在杯壁上,发出刺耳的响:“国歌换了?”
“不,还是同一首。”南斯拉夫把玻璃珠按在桌面上,转出纷乱的光,“他们甚至站在同一块地砖上。”
苏的指尖顿了顿:“1991年,萨格勒布?”
“是贝尔格莱德。”南斯拉夫笑了笑,玻璃珠转得更快,“他们都是南斯拉夫人,唱着《嗨,斯拉夫人》,却在广场中央分成了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阵地。”
桌面静得能听见云层流动的声息。
德三突然端起咖啡杯,杯底的残渣晃出灰黑的痕:“最后一个。一个士兵守着碉堡,子弹打光了也不肯投降,直到看见对方举的旗帜,突然放下了枪——为什么?”
苏的酒杯停在半空:“对方举的是白旗?”
“不是。”德三的指腹擦过党徽上的缺口,“那旗帜他见过无数次,在阅兵式上,在占领区的屋顶上。”
南斯拉夫的玻璃珠慢慢停了:“1945年,国会大厦?对方举的是……万字旗?”
“不。”德三望着杯底的残渣,声音轻得像要被云卷走,“是红旗。他发现自己守的碉堡,早就在地图上换了颜色,而举旗的人,和他当年宣誓要消灭的‘敌人’,穿的是同一种制服。”
云层突然翻涌起来,把圆桌裹进白茫茫的雾里。苏的伏特加还在冒白雾,南斯拉夫的玻璃珠滚到桌沿,德三的咖啡杯空了,杯底的残渣拼出个模糊的问号。
“有意思。”苏的声音从雾里传来,“原来天堂里的谜题,答案还是在人间。”
(完)
没有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