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沪京】双城记
审核放一放~(一天写完真爽💦)
食用注意⚠:
- 沪京向避雷!
- 全文架空,请勿上升国家/省/市
- 全文9000字加,放心食用。
“二十年的针锋相对,抵不过风雪夜一个颤抖的拥抱——这场双城博弈,赌注是两颗骄傲的心”
世界观设定
- 意识体设定: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,在架空世界中拥有具象化的城市意识体形态,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命运。
- 权力结构:在这个世界中,城市意识体们组成联盟,共同维护国家发展,但彼此之间也存在资源竞争和理念冲突。
- 特殊能力:意识体可以感知自己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与城市共生共荣,但也因此承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。
《双城记》
第一章 意识体的对峙
联盟会议室的空气凝固到了冰点。
“上海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。”京将报告书重重拍在实木会议桌上,声音像西伯利亚寒流刮过会场,”金融空转、地产泡沫、过度依赖外资,每一项都在威胁国家经济安全。”
长桌另一端,沪轻笑一声,慢条斯理地转着手中的万宝龙钢笔。阳光透过陆家嘴的玻璃幕墙照进来,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斑驳光影。
“亲爱的首都大人,”他拖长的语调里带着黄浦江畔特有的慵懒,”2023年上海GDP增速是北京的1.3倍,财政收入是1.5倍。您所谓的’不可持续’,数据在哪?”
京的指节泛白。他今天穿着惯常的黑色中山装,每一颗纽扣都系得一丝不苟,与沪随意敞开的西装领口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数据?”京冷笑,”自贸区跨境资本流动违规案例同比增长47%,P2P暴雷涉及金额——”
“够了。”坐在首位的瓷轻轻叩击桌面,两位意识体立即噤声。作为国家意识的化身,瓷的声音总是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”今天讨论的是国际峰会筹备,不是让你们互翻旧账。”
会议室里的其他城市意识体们交换着眼色。津悄悄在桌下给杭发微信:”又来了,第108次沪京大战。”杭回复一个捂脸笑的表情:”赌这次谁会先摔门而出?”
瓷展开一份文件:”中央决定,这次国际金融峰会由北京和上海共同主办。”
“什么?”京猛地抬头,向来冷静自持的脸上罕见地出现裂痕。
沪手中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,滚了几圈停在京面前的报告书旁。
“时间定在下个月15号,”瓷仿佛没注意到两人的震惊,”主会场在北京,闭幕式在上海。筹备组明天开始工作,我要看到你们的合作方案在48小时内提交。”
会议结束后,其他意识体迅速离场,生怕被卷入这场风暴。只有津磨蹭到最后,冲沪挤挤眼睛:”需要我教你北京话骂人吗?免费的。”
沪勉强扯出一个笑容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站在窗边的京。夕阳将那个挺拔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,却驱不散那与生俱来的冷峻。二十年来,他们就像永不相交的平行线——一个代表政治中心的威严,一个象征经济引擎的活力。
“合作愉快,首都大人。”沪走到京身边,伸出手。
京转身,没有握那只手,只是冷冷地说:”明天上午九点,我的办公室。迟到一秒,我就申请单独承办。”
当夜,上海中心大厦118层的办公室里,沪对着电脑屏幕皱眉。他面前是北京方面刚发来的峰会草案,满篇都是”安全””管控””审批”之类的字眼。窗外,黄浦江上游轮灯火通明,外滩人潮涌动,这座城市永远充满活力与可能。
“死板的老古董…”沪嘟囔着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将草案改得面目全非。他特意把欢迎晚宴从人民大会堂改成了上海中心,把金融监管论坛换成了开放创新研讨会,还在嘉宾名单里加了一长串外资金融机构代表。
点击发送时,时钟刚好指向凌晨三点。沪伸了个懒腰,走到落地窗前。从这个高度,他能感受到整座城市的脉动——南京西路的奢侈品店里,最后一个顾客正在刷卡;张江的实验室里,科学家们通宵达旦;虹桥机场的跑道上,红眼航班正缓缓滑行…
“他会气疯的。”沪自言自语,嘴角却勾起一抹笑意。
与此同时,中南海北区的一间办公室里,京看着屏幕上刚收到的修改版方案,太阳穴突突直跳。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发现茶已经凉透。
“胡闹。”他轻声说,手指悬在键盘上,却迟迟没有按下删除键。窗外,长安街上的路灯像忠诚的卫兵般笔直站立,远处故宫的轮廓在夜色中沉默而庄严。作为首都意识体,他能感知到城市每一个角落的脉动——金融街的加班族刚刚关上电脑,五环外的物流中心正迎来最忙碌的时刻,胡同里的老居民们早已进入梦乡…
京突然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夜风拂过他一丝不苟的黑发,月光在那双总是冷峻的眼睛里投下细碎的光影。他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沪的场景,那时年轻的上海意识体穿着时髦的西装,在辩论台上侃侃而谈”市场决定论”,而自己则用”政府调控必要性”一一反驳。那场辩论没有胜负,就像这二十年来他们之间永不停息的较量。
电脑屏幕自动暗了下去,京回过神来。他坐回桌前,重新点亮屏幕,开始一字一句地修改方案。这一次,他没有全盘否定沪的意见,而是在保留核心框架的基础上,加入了自己认为必要的安全条款。
清晨五点,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时,京点击了发送。他揉了揉酸痛的颈椎,拿起衣帽架上的外套。在离开前,他鬼使神差地给沪发了一条短信:”方案已修改,九点准时到。”
发完他就后悔了——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在…报备?但撤回已经来不及了。
上海这边,趴在桌上睡着的沪被手机振动惊醒。他眯着眼看完短信,睡意顿时消散。这太不”京”了——那个冷面冷心的首都意识体居然会主动发信息?还用了”准时”这样近乎叮嘱的词?
沪盯着手机屏幕看了足足一分钟,突然笑出声来。他快速回复:”遵命,市长大人~记得吃早餐哦~”
发完这条明显带着调侃意味的信息,沪心情大好地起身,哼着歌走向淋浴间。他隐约感觉,这次合作或许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糟糕。
第二章 被迫共处
上午九点整,沪推开北京市政府大楼会议室的门时,京正在翻阅文件,面前摆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。
“早安,首——”沪的问候戛然而止,因为他看清了京今天的装扮——依然是严肃的黑色中山装,但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白玉兰胸针。那是上海市花。
京头也不抬:”坐。你迟到了二十秒。”
“路上堵车。”沪拉开椅子坐下,目光却无法从那枚胸针上移开,”你…知道这是什么花吗?”
“白玉兰,上海市花。”京终于抬眼,那双常年冷峻的眸子此刻平静如水,”瓷说合作要有诚意。”
沪突然觉得喉咙发紧。他认识这枚胸针——2010年世博会特别纪念款,全上海只有三枚。问题是,京是怎么拿到的?
“我收集各城市徽章。”像是读懂了沪的疑惑,京淡淡解释,”开始吧,议程第一项…”
会议进行了三个小时,两人出乎意料地没有争吵。沪惊讶地发现,京不仅保留了他提出的多数创新环节,还巧妙地嵌入了风险防控机制;京则不得不承认,沪对国际金融趋势的把握确实精准。
“最后一项,”京合上文件夹,”闭幕式场地。你坚持要在上海中心举办?”
“118层观光厅,”沪的眼中闪着光,”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高度。”
京沉思片刻:”安保难度太大。”
“交给我,”沪向前倾身,”上海公安+你的中央警卫局,双保险。”
两人的距离突然缩短,京能闻到沪身上淡淡的古龙水味,混合着一丝咖啡的苦涩。他下意识后仰:”可以尝试,但方案必须经过国安委审查。”
“成交。”沪微笑,突然伸手拂过京的领口,”胸针歪了。”
京僵在原地。沪的手指轻轻擦过他的锁骨,那一小块皮肤瞬间像被烙铁烫过般灼热。他猛地站起身:”今天就到这里。明天同一时间,视频会议。”
沪看着京几乎是落荒而逃的背影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这位以冷静著称的首都意识体,原来也会慌乱?
接下来的一周,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得令人不安。每天九点的会议雷打不动,两人逐渐找到了合作节奏——京负责政策框架和安全标准,沪操刀创意环节和国际联络。他们甚至发展出一套简短的沟通方式,常常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。
“太可怕了,”津在电话里对杭说,”他们居然整整七天没吵架!瓷是不是给他们下药了?”
然而,这种脆弱的平衡在第八天被打破了。
当天上午,沪兴奋地冲进会议室:”摩根大通CEO确认出席!他提出想在峰会期间宣布在华新投资计划!”
京的脸色瞬间阴沉:”哪方面的投资?”
“金融科技和区块链,”沪翻开备忘录,”预计首期注资50亿美元。”
“不行。”京斩钉截铁,”这类敏感技术必须经过国家安全审查。”
“审查至少要六个月!”沪拍桌而起,”你知道我花了多大力气才争取到这个机会吗?”
“你知道金融安全有多重要吗?”京的声音像淬了冰,”2015年股灾的教训还不够?”
“那是个意外!”
“意外?”京冷笑,”当年要不是你们上海那边——”
他突然住口,但已经太迟了。沪的脸色变得煞白,眼中翻涌着京从未见过的情绪。
“原来如此,”沪轻声说,”这么多年,你一直把股灾归咎于我。”
京张了张嘴,却发不出声音。他想解释自己不是这个意思,但骄傲阻止了他低头。
沪转身离开,门关上的声音很轻,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京的胸口。
那天晚上,京站在办公室窗前,望着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。作为首都意识体,他很少后悔自己的决定——每一个政策、每一项法规都经过深思熟虑。但今天那句话,那个未出口的指责,却像一根刺扎在他心上。
他拿起手机,点开与沪的聊天窗口,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许久,最终还是没有按下。
与此同时,上海中心大厦顶层,沪站在落地窗前,手中握着一杯威士忌。窗外是璀璨的城市夜景,但他眼前却不断闪现京今天说那句话时的表情。
“混蛋…”沪仰头饮尽杯中酒,却浇不灭胸口的闷痛。最可笑的是,他甚至无法反驳——2015年那场股灾,上海确实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。那段时间,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城市的金融体系失控,却无能为力。
手机震动起来,是瓷的消息:”听说你们又吵架了?”
沪苦笑,回复:”老样子。”
瓷很快回道:”能源管道事故,明天上午紧急会议,你俩都必须到场。”
沪皱眉:”什么事故?”
“渤海湾海底管道泄漏,”瓷的回复让沪的心沉到谷底,”影响京津唐和长三角供气。”
第三章 危机降临
次日清晨的紧急会议上,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。瓷展示了事故影响范围图——两条主要海底管道受损,导致华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供应骤减30%。
“优先保障居民用气,”瓷指着数据图表,”但工业用户必须限产,特别是高耗能产业。”
“上海的外企会反弹,”沪眉头紧锁,”我刚争取到的特斯拉新工厂…”
“北京的政治任务更重要,”京冷声打断,”下周有外事访问团。”
两人目光在空中相撞,火花四溅。
瓷重重拍桌:”够了!这不是争资源的时候!”他调出另一组数据,”气象预报显示,下周强冷空气南下,如果供暖供气出问题…”
话没说完,但在场所有意识体都明白后果——冬季能源危机,民生受影响,国际形象受损…
“我有一个想法。”一直沉默的冀突然举手,”陕京输气管道还有冗余运力,如果能协调长三角…”
“不可能,”京断然否决,”那是保障首都安全的战略储备。”
“用上海港的LNG船对接天津港呢?”沪突然说,”我们刚进口了一批现货。”
会议室内安静了一瞬。这是个大胆的提议——南北能源应急联动,前所未有。
瓷看向京:”你怎么看?”
京的眉头皱得更紧。这个方案意味着北京将依赖上海的能源支援,在政治上极为敏感。但当他看到气象预报上那一片代表极寒的深蓝色时,不得不承认别无选择。
“可以试行,”京最终说,”但必须由中央统一调度。”
“没问题,”沪爽快同意,”我亲自去天津港协调。”
会议结束后,瓷留下京和沪:”这次合作,只许成功。”
两人点头,但彼此间的空气仍然凝固。
当天下午,沪飞抵天津港时,风雪已经开始肆虐。他裹紧大衣,看着码头上忙碌的工人们,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来过北方了。上海意识体天生适应不了这种干冷,就像他永远适应不了京那冷冰冰的态度一样。
“沪市长!”津冒雪跑来,”LNG船已经靠泊,但输气管道接口不匹配!”
沪心里一沉。他跟着津跑到码头前沿,果然看到上海来的液化天然气船与天津港的接收设施存在技术差异。
“需要转换接头,”沪迅速判断,”上海港有备件,但运输至少要12小时…”
“来不及,”津摇头,”气象台说暴雪今晚就到峰值。”
沪咬咬牙,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很少使用的号码。
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,京的声音透过风雪传来:”什么事?”
“天津港技术对接出问题了,”沪简短说明情况,”我需要你协调中石油的技术团队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:”给我半小时。”
不到二十分钟,一支专业工程队就抵达了码头。带队的工程师向沪敬礼:”京市长调派我们全权配合您工作。”
沪惊讶于京的效率,更惊讶于他居然愿意出手相助——特别是在昨天那场争执之后。
工程队很快确定了解决方案:使用应急软管连接,虽然输气效率会降低,但能解燃眉之急。工人们在风雪中奋战到深夜,沪始终站在第一线指挥,他的西装很快被雪水浸透,精心打理的发型也乱成一团。
凌晨三点,当第一股天然气终于通过临时管道输向城市管网时,码头上爆发出一阵欢呼。沪长舒一口气,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冻得失去知觉。
“喝点热的。”
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沪转身,难以置信地看到京站在风雪中,手中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。首都意识体依然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黑色大衣,肩头落满雪花。
“你…怎么来了?”沪接过茶杯,温暖瞬间从指尖蔓延到全身。
“来看看情况。”京的语气依然公事公办,但目光却落在沪湿透的西装上,”你该换件衣服。”
“车上没有备用的。”沪耸肩,突然打了个喷嚏。
京皱了皱眉,脱下自己的大衣递给沪:”穿上。”
“那你…”
“我比你耐寒。”京不由分说地将大衣披在沪肩上。
沪愣住了。京的大衣还带着体温和一丝极淡的檀香味,那是紫禁城百年古木的气息。他从未想过,这个冷面冷心的首都意识体会有如此…人性化的一面。
“谢谢。”沪轻声说,突然注意到京的左手手腕上缠着一圈绷带,”你受伤了?”
京迅速将手背到身后:”没什么。工程队是我从昌平调来的,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小事故。”
沪心头一震。昌平到天津港,在暴风雪夜里急行军…这绝不是”协调”那么简单。他想说些什么,但津突然跑来报告输气压力稳定,打断了这个时刻。
“我去控制室看看。”京转身离开,背影很快消失在风雪中。
沪紧了紧身上的大衣,突然意识到,他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位宿敌。
第四章 深夜交心
输气工作持续到第二天中午。当确认长三角方向的供应也已稳定后,沪终于得以休息。他被安排在港口附近的一家宾馆,刚进房间就瘫倒在床上。
敲门声惊醒了他。窗外已是夜幕低垂,雪依然在下。沪拖着疲惫的身体打开门,看到京站在走廊里,手里拎着一个纸袋。
“换洗衣物。”京简短地说,目光避开沪仍然裹着他大衣的样子,”还有晚餐。”
沪这才注意到纸袋里飘出的食物香气。他侧身让京进门,后者犹豫了一下才迈入房间。
“绷带该换了。”沪突然说,指着京的手腕。
京下意识地缩手:”不必…”
“坐下。”沪不由分说地拉过京,从浴室医药箱找出纱布和药水。他小心翼翼解开那已经被雪水浸湿的绷带,露出下面一道狰狞的伤口。
“这是小事故?”沪倒吸一口冷气,”你该去医院缝针!”
“没时间。”京试图抽回手,”只是看着严重…”
“别动!”沪按住他的手腕,动作轻柔却坚定。他专注地清理伤口,上药,重新包扎,整个过程两人都没有说话。
房间里只有暖气运转的嗡嗡声和窗外偶尔呼啸而过的风声。京静静看着沪低垂的睫毛,发现它们意外地长而密,在灯光下投下一小片阴影。
“好了。”沪最后系上一个整齐的结,抬头对上京的眼睛,”为什么亲自去调工程队?”
京移开视线:”情况紧急。”
“撒谎。”沪轻笑,”你大可以打电话解决。”
“那你呢?”京反问,”为什么亲自来天津指挥?上海不缺专业人才。”
沪的笑容淡了下来。他走到窗前,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:”因为…股灾那年,我没能及时干预。这次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。”
京微微一震。他没想到沪会主动提起这个敏感话题。
“2015年的事…不全怪你。”京斟酌着词句,”我当时也有判断失误。”
沪转身,惊讶地看着京。这位从不认错的首都意识体居然在…道歉?
京不自在地站起身:”吃饭吧,要凉了。”
纸袋里是简单的两菜一汤,但都是热腾腾的北方家常菜。沪尝了一口炖牛肉,惊讶地发现味道相当地道。
“没想到你还懂美食,”沪调侃,”我以为你只吃国宴标准餐。”
“我诞生于胡同,”京难得地接上玩笑,”不是中南海。”
两人之间的气氛突然轻松起来。他们边吃边讨论能源危机的后续应对,偶尔甚至能笑出声来。沪发现,卸下防备的京其实有着敏锐的幽默感,只是藏得太深。
“所以,”沪在饭后递给京一杯茶,”为什么收集各城市徽章?”
京接过茶杯,指尖不经意擦过沪的手指:”了解你们…是我的职责。”
“只是职责?”沪追问。
京沉默片刻:”也许…还有好奇。”他抬头直视沪的眼睛,”比如你,为什么总是挑战规则?”
“因为规则需要被挑战,”沪微笑,”否则怎么进步?”
“有些规则存在是有原因的。”
“但并非不可改变。”沪靠近一步,”就像我们,不也找到了合作的方式?”
两人的距离突然变得危险地近。京能清晰地看到沪瞳孔中自己的倒影,能闻到对方呼吸中淡淡的茶香。一种奇异的冲动驱使他向前倾身…
刺耳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一刻。瓷的来电显示在屏幕上,京迅速后退,接通电话。
“情况有变,”瓷的声音从听筒传出,”渤海湾管道修复遇到困难,能源危机可能持续更久。明天上午十点,紧急会议。”
挂断电话后,房间里的气氛已不复存在。京起身告辞,在门口停顿了一下:”明天七点,我来接你去机场。”
沪点头,目送京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。他摸了摸自己发烫的脸颊,哑然失笑——他,上海意识体,情场老手,居然因为一个未完成的靠近而心跳加速?
窗外,雪停了。月光照在港口的储气罐上,折射出银色的光芒。沪突然意识到,他可能正在经历这二十年来最危险的一次”金融危机”——而这次,他的心脏是唯一的受害者。
第五章 联手破局
次日的紧急会议上,气氛比前一天更加凝重。瓷展示了最新灾情评估——管道修复至少需要两周,而库存只能支撑七天。
“必须启动跨区域能源调配,”瓷环视众人,”京,沪,你们的方案?”
京和沪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站起身。
“我们建议,”京开口,声音沉稳,”建立’南北能源互助走廊’。”
沪调出他们连夜准备的PPT:”具体分三步:第一,启用陕京管道冗余能力支援华北;第二,上海LNG船队定向保障长三角;第三…”
“第三,”京接过话头,”建立京津沪应急调度中心,实时监控全国能源流动。”
会议室一片哗然。这个方案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区域协作,打破了几十年来各自为政的能源管理模式。
“谁来主导?”粤直指核心问题。
“共同决策,”沪回答,”北京负责政策协调,上海执行国际采购。”
“数据透明吗?”渝追问。
“完全透明,”京调出一份协议草案,”所有参与方共享实时数据。”
瓷满意地点头:”就这么办。72小时内我要看到运作机制。”
会议结束后,其他意识体纷纷围上来询问细节。京和沪被分隔在人群两端,但隔着嘈杂的会议室,他们的目光不时相遇,又迅速分开。
当天下午,京津沪应急调度中心在北京西城区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挂牌成立。京从国务院调来了最精锐的能源专家,沪则组建了国际采购突击队。两地数据系统首次实现实时对接,大屏幕上,天然气流动的脉络清晰可见。
“不可思议,”津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”你们俩居然能共享数据?上次我找你要地铁客流量统计,你都说涉密!”
京轻咳一声:”特殊情况。”
沪在一旁偷笑,被京瞪了一眼后立刻假装严肃。
工作迅速展开。京负责协调国家能源局和地方政府,用他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潜在冲突;沪则发挥国际人脉优势,在现货市场抢购到三批急需的LNG船货。两人配合默契得仿佛合作多年的老搭档,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大跌眼镜。
第三天深夜,当第一批应急能源顺利抵达天津港时,调度中心爆发出一阵欢呼。工作人员轮流去休息室小憩,只剩下京和沪还站在大屏幕前,监控着最新数据。
“我们做到了。”沪长舒一口气,揉了揉酸痛的肩膀。
京点点头,目光依然锁定在屏幕上:”还有十二批船货在途中。”
“放松点,市长大人,”沪轻笑,”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了。”
京终于移开视线,转向沪:”你该休息了。三天没合眼了吧?”
“说得好像你睡了一样,”沪挑眉,”我看到你偷偷喝第五杯咖啡了。”
两人相视一笑。这一刻,所有的针锋相对、明争暗斗都暂时消融,只剩下共同克服危机后的疲惫与欣慰。
“你知道吗,”沪突然说,”我一直以为你是台精密运转的机器,从不会累。”
京沉默片刻:”机器也会过热。”
“那你是怎么…冷却的?”沪好奇地问。
“紫禁城的雪,”京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,”景山的日落,或者…”
“或者?”
“或者一杯正山小种,如果泡得恰到好处的话。”
沪惊讶地发现,京说这些话时,眼中闪过一丝他从未见过的柔软。这一刻的首都意识体,卸下了所有防备,展现出鲜为人知的一面。
“下次来上海,”沪轻声说,”我带你喝最好的祁门红茶。”
京微微一怔,随即点头:”好。”
这个简单的承诺在两人之间悬置,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。他们都知道,危机过后,各自仍要回归原本的角色——京继续做他严谨克制的首都,沪仍是那个风流倜傥的金融中心。但有什么东西已经悄然改变,就像寒冬过后,再坚硬的冻土也会出现第一道裂缝。
第六章 峰回路转
能源危机在两周后彻底解除。当渤海湾管道修复完成的消息传来时,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相拥而泣。瓷亲自到场表彰,称赞这是”区域协作的典范”。
“特别是京沪合作,”瓷意味深长地看着两人,”证明了优势互补的力量。”
表彰会后,沪收拾行李准备返回上海。他在临时办公室整理文件时,京推门而入。
“你的大衣,”京递过一个纸袋,”洗好了。”
沪接过纸袋,指尖触到里面柔软的羊绒:”其实…你可以留着。”
“什么?”
“我的意思是,”沪难得地有些局促,”交换纪念?你那件中山装我还挂在衣柜里呢。”
京的耳尖微微泛红。他沉默片刻,突然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:”给你。”
沪打开盒子,里面是一枚做工考究的胸针——天坛造型,用北京特产的景泰蓝工艺制成。
“这是…”
“回礼。”京轻声说,”为了你的白玉兰。”
沪小心地拿起胸针,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,折射出绚丽的色彩。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场辩论赛后,自己也曾想送对方一件礼物,却最终因为骄傲而作罢。
“帮我戴上?”沪递回胸针。
京犹豫了一下,接过胸针,向前一步。两人距离骤然缩短,沪能闻到京身上淡淡的墨香,那是长年批阅文件留下的气息。京的手指轻轻拂过他的衣领,动作小心翼翼,仿佛在对待什么易碎品。
“好了。”京后退一步,声音有些不稳。
沪走到镜子前,天坛胸针在他的西装领口熠熠生辉。他转身面对京:”怎么样?”
京的目光在胸针上停留片刻,又迅速移开:”…很适合你。”
“国际峰会下周就开了,”沪突然说,”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细节?”
京点点头:”明天视频会议?”
“不如…”沪深吸一口气,”不如我多留一天?我们可以…当面讨论。”
空气凝固了一瞬。京抬起头,那双常年冷峻的眼睛此刻闪烁着复杂的光芒。最终,他轻轻点头:”好。”
当天傍晚,沪跟着京走进了一家隐藏在胡同深处的小茶馆。没有随行人员,没有工作议程,就只是…两个人。
“我从来不知道北京有这样的地方。”沪环顾四周,惊讶于这方天地的宁静——门外是喧嚣的都市,门内却是古色古香的庭院,一株老梅正开着花。
“我常来,”京示意沪坐下,”当城市太吵的时候。